灭国战争,灭国的定义
什么国家因为战争灭国
问题描述的过于简单,容易引起歧义。
因为战争灭国,是因为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而导致己方政权灭亡?抑或是由于外敌入侵而被灭亡?另外,灭国和亡国的概念是不同的,是指国家政权的更替还是族群的灭亡?应该加以区分。
上面说的有点吹毛求疵了,下面按照宽泛的理解作答一下吧。
1:中国历史上出现“国家”的概念始于周朝,此前夏商时代的国家,理解为部落更为合适。
2:东周时代的小诸侯国,最多时超过1000个,后来逐渐都被兼并了,形成了几十个较大的诸侯国,至于后来发展为战国七雄,和秦国一统华夏,都伴随着大量的因战争亡国的事例。较著名的有: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前296年,赵灭中山;前473年,越灭吴;以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前230-前221年的秦灭六国。这些都是因战争灭国的例子。
3:秦朝严格的说并不算因战争灭国,它亡于六国旧势力造反、人民起义与国家机器不堪重负的综合作用。
4:西汉亡于王莽篡政,新莽亡于自身统治体系的崩溃(对旧体系改革过大导致),东汉亡于地方割据,三国中蜀国吴国亡国均因战争,但均在最后一刻投降,魏国禅让与晋。
5:西晋,由于八王之乱,国家元气大伤,最后于316年,在匈奴、羯族等的连番攻击下亡国,算是一个因战而亡的例子吧。南北朝时期,华夏陷入大乱,因为战争导致国家政权更替甚至群组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前秦帝国因苻坚大帝悍然发动南侵战争,导致本国的崩溃;慕容家族的燕国,因战而生,又因战而亡;北魏一统北方的战争,期间也伴随着大量小国的灭亡;与此同时,中国的南方较少发生战争,政权的更替多发生于政治层面,也正是这个原因,自三国时代的吴国起,后经东晋、宋、齐、梁、陈,这段历史也被称为“六朝时期”;南北朝末年,发生了周灭齐(577年)和隋灭陈(589年)的战争,之后形成了大一统的隋朝。
6:隋朝亡于国家机器过度运转导致的天下大乱、统治崩溃。
7:唐亡于中央权力分散、藩镇割据。
8: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的政权交替,严格的说不能单纯归因于战争。多为政治和军事多重角力的结果。
9:宋代,北宋亡于金国,南宋亡于蒙元,辽亡于金,金亡于元,西夏亡于元,西辽亡于元,均属于因战争亡国。
10:此后一个世纪间,华夏大地第一次全境沦丧,中国人第一次全体做了亡国奴,全体沦为下等民族,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亡国”。
11:明灭元是经过战争,但是元朝灭亡并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军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2: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农民军的起义。此前明朝在与满清(后金)及农民军的内外连番战争中,元气消耗殆尽,经济体系崩溃。明朝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仅仅因为战争。
13:此后八旗军叩关而入,席卷中原。中国人品尝了第二次全境沦丧,做亡国奴的滋味。
14:1864年,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灭亡,它是100%因战亡国,乃至灭国的。
15:1911年,清帝逊位,以和平的方式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1949年,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终结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以上均指国内,如果放眼世界历史,那就太多太多喽!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另外三个别说亡国灭国,甚至连文化也未曾一脉相传。欧洲更是火药桶,希腊的众多城邦国家、罗马帝国、一直到德国的统一,哪一个不是伴随着血淋淋的杀戮与国家的兴亡呢!所谓人类文明史,实在就是一部战争史!
西周灭国是什么意思
西周灭国指的是周朝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致使大量的小国被周朝所征服。这一时期,周朝的大国崛起已经对周边的小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而周朝也借着战争的机会扩大了自身的领土和势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
西周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揭示了中国政治制度向中央集权、大一统过渡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特点——封建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征服。灭国战争造成了大量人民的死伤和财富的流失,封建社会的矛盾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激化。
西周灭国对于人们对于中国历史的探索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西周灭国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武装征服小国的首次,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统一战争等方面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西周灭国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审视历史、总结经验,把握历史轨迹,更好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在贯穿中华大地的广阔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促进历史的前进和人类的文明。
世界史上经典的灭国级战役有哪些
一、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都倾尽全力,几乎把国内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都动员上了,最终战争的结果是秦国战胜,赵国四十万有生力量一夜之间被屠戮殆尽。长平之战也正是吹响了秦国兼并六国的序曲。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对峙,战争初期,赵国大将廉颇采用坚壁高垒以逸待劳的策略,本想等远道而来的秦军疲惫,然后再进行反击。
秦相范睢利用反间计使赵国临阵换将,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改守为攻。秦国也更换主将,杀神白起披挂上阵,白起兵分两路,一方面假装溃败诱使赵军深入,一方面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使赵军粮道断绝,被困在长。四十万赵军投降,赵括战死沙场。最终四十万赵军俘虏全部被活埋。
此一战使赵国国力大衰,再无力阻止秦国向东扩张。
二、李靖灭东突厥,摧古拉朽的灭国战争;
李靖是中国历史上顶级的军事家,他打起仗来从来都是快准狠,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的大军早已经杀到敌人阵前。造就李靖最辉煌的战斗,当属于李靖打败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对唐朝的威胁极大,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颉利可汗带着突厥的部队围攻长安,李世民靠清空府库才换来了的屈辱的和平。时过境迁,在仅仅四年之后,唐朝的国力有所恢复,而东突厥国内发生了变乱,所属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又恰遇暴风雪,羊马死亡甚多,因而发生了饥荒,族人纷纷离散。
李世民决定借此机会攻打东突厥,李靖自然也当仁不让的担任总指挥。此战开始后,李靖首先出其不意,冒着严寒,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
逃跑之后的颉利可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便以和谈为目的,意欲赢得时间,以苟延残喘,俟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李世民接到突厥和谈的消息后,也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
李靖得知朝廷和谈,但是他认为这是突厥防备最低的时候,若此时进攻突厥,则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问题,大唐也不会再受到突厥的威胁。故而李靖在唐俭谈判时,又率军进至阴山,并让苏定方率领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扑颉利的大营,等颉利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来不及做任何安排,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不久颉利可汗被李道宗擒获,并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纵观李靖灭突厥的战争,从一开始李靖就出其不意,此后也一直秉承兵贵神速的特点,在颉利可汗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将颉利可汗打败。这种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作战方针,可谓是灭国战争的典范。
三、高加米拉战役
此战又被称作高佳迈拉战役,在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带领大军,从叙利亚的北方地区进入波斯的两河流域地区,攻入波斯的核心地区。波斯君王大流士一路没有阻挡亚历山大,想诱敌深入,亚历山大顺利的进入了两河流域地区。由于两年前的伊苏斯战争,大流士输给了亚历山大,使得他的家人都被亚历山大俘虏,亚历山大利用大流士想救出家人的愿望,将其家人作为人质,随军出征。
两军大战前期,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波斯帝国的军心涣散,那就是月食现象,由于波斯的贵族都通晓天文,观此现象后,人心惶惶,都认为此战必输,波斯帝国即将灭亡。而在大流士几次向亚历山大求和失败之后,人心涣散的波斯将士只能同马其顿大军展开厮杀。这两个原因是高加米拉战役前夕的简介。
战争终于开始了,大流士和亚历山大都根据各自军队的事实情况,布置了相关的战略,两人构想不分上下,势均力敌,波斯甚至率先出现了胜利的曙光,但由于波斯君主大流士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最终使得马其顿大军打败了波斯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以上是对高加米拉战役的简介,战争最终以波斯军队的失败,波斯帝国的灭亡而告终。
其实世界上类似的战役有很多,而我们中国也特别特别多,比如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一战就把秦朝廷作为左膀右臂的王离的九原边军和章邯军团一举团灭导致秦朝的彻底灭亡。
又比如有李愬雪夜袭蔡州,以足球单刀式的进攻手法,一举击破屡次为朝廷引为心腹大患的淮西吴元济部,除了上述例子,还有不少诸如此类的将领,他们以类似的功绩彪炳千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