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X,地球x漫威漫画
DC联动《X号地球危机》的播放顺序
四剧联动观看顺序:超女S3E8→绿箭侠S6E8→闪电侠S4E8→明日传奇S3E8
这场事件的开端是巴里·艾伦与艾瑞斯的婚礼,所有英雄都来祝贺,谁料来自平行世界“地球X”的邪恶绿箭、超女、闪电侠以及德国纳粹前来搅局;主地球英雄将与“地球X”的邪恶英雄与纳粹展开大战。
超女说道有52个地球,致敬了“New 52”梗,不过博士表示其实有53个,第53个正是德国赢了二战、统治地球的“地球X”。
扩展资料剧情:
拥有超前科技的外星生物支配者一直以来都有统治宇宙的野心。随着地球日益增多的超人类的出现,支配者的统治地位渐渐失去优势。
他们想通过毁灭在地球的超人类来为自己的统治野心扫清障碍。于是,支配者的首领率领支配者大军来到地球,试图消灭所有拥有超能力的人类。
闪电侠得知消息后,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于是便寻求另一个同是外星人的超女的帮助。至此,超女、闪电侠、绿箭侠和传奇小队为捍卫地球合力抵抗支配者统治宇宙的野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剧联动
地球的资料
地球的基本资料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1亿4千9百57万3000公里,转一周需365.25天,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度27分,因为有这个角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一些变化。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7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或约6×1021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2克。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积约5亿零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像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后来由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科学家进而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地球大气的密度、温度、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后来,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分析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又称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处的每立方厘米5.6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地幔分为三层。B、C两层称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处称为D层,即下地幔。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核也分为三层。E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摄氏度,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2000摄氏度。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摄氏度。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时间单位——日。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例如,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即3亿7千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根据变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年到十年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前两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而最后一种变化是相当剧烈的。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平稳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引起的;而比较剧烈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看法比较一致。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9毫秒,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六十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地球化学的原理是什么
6.2.2.1 Rb-Sr法年龄测定
Rb有两个天然同位素,85 Rb(原子丰度为 72.15%)和87 Rb(原子丰度为27.85%)其中前者为稳定同位素,后者为放射性同位素。Sr有四种同位素,它们均是稳定同位素,相对丰度为:84 Sr,0.56%;86 Sr,9.86%;87 Sr,7.02%;88 Sr,82.56%。这四种同位素中,87 Sr除了宇宙成因外,还有由87 Rb经β-衰变生成的放射成因的87 Sr,因此,自然界中87 Sr的丰度在不断增长。而84 Sr、86 Sr、88 Sr只有宇宙成因的,因此,它们的原子总数是基本不变的。
Rb在岩石和矿物结晶时进入矿物,其中87 Rb按放射性衰变规律随时间推移作负指数衰减,同时放射成因的87 Sr则不断积累。如果两者都能在岩石和矿物中很好保存,只需准确测定样品中现今的87 Sr含量,便可按同位素年代学基本公式计算岩石或矿物的结晶年龄。Rb-Sr法测定地质年龄的原理基于87 Rb经过一次β衰变生成稳定的87 Sr,即:
地球化学
式中:β-为负电子;v为反中微子;E为衰变能。考虑到在所研究的地质样品中,可能含有初始锶(87 Sr)0,根据衰变定律,并考虑样品中初始87 Sr同位素,则:
地球化学
由于86Sr是稳定同位素,而且不可能由任何其他元素的同位素衰变生成,因而将86Sr的原子数作为一个常数去除(6.21)式中的每一项,等式仍成立:
地球化学
这是Rb-Sr法测年的基本公式。(87 Sr/86 Sr)S是样品现今的比值,由质谱直接测定;(87 Rb/86 Sr)S为样品现今的87 Rb与86 Sr同位素原子数比,分别通过同位素稀释法计算获得;(87 Sr/86 Sr)0为样品形成时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λ为87 Rb的衰变常数;t为样品年龄,即矿物和岩石形成以来所经历的时间。
含钾矿物是Rb-Sr法测年的主要对象,如果矿物样品中的(87 Sr/86 Sr)0为0或相对87 Sr/86 Sr比值来说可忽略不计,如钾长石、白云母、锂云母、天河石、铯榴石、海绿石、钾盐、光卤石等,可利用(6.22)式直接计算矿物的年龄。一般岩石和矿物结晶时,在结构中总要混入一定数量的初始(87Sr/86Sr)0,为此,必须对初始同位素比值做出一个适当的估计。
福尔和鲍威尔(1972)认为:来自地壳源的地质体其初始比值平均为(87Sr/86Sr)0=0.712;幔源的地质体中(87Sr/86Sr)0=0.699。亦可采用与被测矿物共生的富Sr而贫Rb矿物的87Sr/86Sr测定值来作为初始同位素比值。这种用假定初始87Sr/86Sr比值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同位素年龄称为“模式年龄”。其计算公式即为式(6.22)。实际上,自然界中由于组成岩石和矿物的物质来源不同,混入的初始同位素比值也各不相同,加上后期作用的叠加,情况就更复杂了。因此这种用假定初始同位素比值计算的模式年龄往往带有地质意义的不确定性。
为了避免因初始锶同位素比值的估计引起的误差,人们设计了一组全岩样品的 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①所研究的一组样品(岩石或矿物)具有同时性和同源性;②岩石或矿物形成时 Sr同位素组成在体系内是均一的,因而有着相同的87 Sr/86 Sr初始同位素比值;③体系内化学成分不均一,Rb/Sr比值有差异;④自结晶以来,Rb、Sr保持封闭,没有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在以上前提下,式(6.22)是具斜率、截距形式的一次线性方程:
地球化学
式中:y=(87Sr/86Sr)S;x=(87Rb/86Sr)S;a=eλt-1;b=(87Sr/86Sr)0。式(6.23)是y的一次线性方程,直线的斜率为a,截距为b。通过对地质体一组样品实测的现今87Sr/86Sr比值和87Rb/86Sr比值作图(图6.2),可拟合得到一条直线,通过该直线可求解a和b,由于a=tgθ=eλt-1,可以计算出等时线年龄t。直线的截距b=(87Sr/86Sr)0是一个重要的地球化学示踪参数。
在等时线的拟合中,早期采用最小二乘法或图解法,但这些方法难以对等时线的质量进行评价。目前一般采用 York方程进行双回归误差分析,拟合求解直线斜率和截距,同时给出一个等时线拟合参数(MSWD)。MSWD值是评价等时线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该值越小,等时线质量越好。当存在地球化学误差时,MSWD>1;当不存在地球化学误差时,MSWD≤1。
图6.2 Rb-Sr同位素等时线图
在实际中常会遇到某些地质体同位素组成较均一,各全岩样品的w(Rb)/w(Sr)比值差异较小,因而难以形成等时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全岩和该岩石中选出来的单矿物组合起来构成全岩+矿物等时线,来获得年龄信息,这种等时线称内部等时线。在一般情况下,内部等时线年龄值低于全岩等时线,它代表岩石中矿物的平均结晶年龄。
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往往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所获得的全岩 Rb-Sr等时线并不是真正有年龄意义的等时线,而是假等时线或混合等时线,这种等时线年龄是没有地质意义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所测定的样品不满足 Rb-Sr等时线同源性的前提条件,如岩浆源区中存在两端元不均一的混合作用或岩浆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同化混染等。因此,对获得的等时线必须加以检查。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利用87 Sr/86 Sr原子丰度比值对1/w(Sr)作图,如果在该图上样品投点是一条直线,则表明所获得的等时线为假等时线。也可以用其他年代学方法获得的结果来检验、判断所获等时线是否为假等时线。
Rb-Sr等时线法主要适用于测定基性、中性和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年龄。变质作用过程变质岩原岩的Rb-Sr同位素系统被改造,因此等时线年龄往往不能提供变质岩原岩形成年龄的信息,只代表变质事件的年龄或无意义的年龄信息。Rb-Sr全岩等时线法很少用于沉积岩年龄测定,如采用该方法,应采集其中的自生粘土矿物而尽可能避免使用全岩样品,因为全岩样品含有较多的碎屑矿物(如云母和长石等),会对测定年龄值产生明显影响,为了合理解释粘土矿物Rb-Sr年龄数据的意义,还必须对矿物进行详细研究。
6.2.2.2 Sr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发展的趋势是注重同位素体系的演化,只有将同位素研究的计时作用和示踪作用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揭示整个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体系中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0是一个重要的地球化学示踪参数,不同的地球化学储存库的(87Sr/86Sr)0比值是不同的。(87Sr/86Sr)0对示踪物质的来源、壳幔物质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地球物质的(87Sr/86Sr)0演化,必须先了解地球形成时的(87Sr/86Sr)0,然而地球形成时的岩石样品难以获得。由于地球和陨石是在大致相同的时间由太阳星云的凝聚相通过重力凝聚形成的,所以通常借助陨石研究来确定地球的(87Sr/86Sr)0比值。目前公认玄武质无球粒陨石的(87Sr/86Sr)0比值为0.69897±0.00003(Faure,1977),代表地球形成时的初始比值,以BABI表示。
为了确定地壳和地幔两大体系的(87Sr/86Sr)0比值特征及其演化规律,Faure等(1983)研究了壳、幔体系(87Sr/86Sr)0随时间的演化(图6.3)。他们对已确认起源于上地幔源区的现代玄武岩等岩石的w(87Sr)/w(86Sr)进行统计研究的结果显示,岩石的w(87Sr)/w(86Sr)比值变化于0.702~0.706之间,平均值为0.704,w(Rb)/w(Sr)比值为0.027,以BABI值分别连接0.702和0.706两个
端点,构成两条直线,围成一个阴影区域,阴影区即玄武岩源区,代表上地幔(87 Sr/86 Sr)0随时间的演化。该图反映:由于上地幔具有较低的w(Rb)/w(Sr)比值,导致随时间演化上地幔的(87 Sr/86 Sr)0缓慢增长。一般认为,大陆硅铝质岩石在25亿年前由地幔物质派生,其w(Rb)/w(Sr)=0.15,现今大陆壳的(87Sr/86Sr)0平均为0.719,连接25亿年的地幔(87Sr/86Sr)0值到现今大陆壳的(87 Sr/86 Sr)0值得到一条直线,该直线为平均大陆壳随时间的(87 Sr/86 Sr)0演化线。
图6.3锶同位素地幔和地壳中的演化
由图6.3可见,若岩石的初始87Sr/86Sr比值落在大陆壳增长线以上或其附近,表明形成该岩石的物质来自陆壳;若岩石的(87Sr/86Sr)0比值落于“玄武岩区”,则表明形成它们的物质来自上地幔;若岩石初始87Sr/86Sr比值落在大陆壳增长线和“玄武岩源区”之间,则表明它们的物源可能是多样的,或来自壳幔混合的源区,或来自地壳下部w(Rb)/w(Sr)比值较低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等。
对地幔岩石或其派生的火山岩的(87Sr/86Sr)0比值研究,为地幔不均一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不同区域玄武岩在锶同位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例如,(87Sr/86Sr)0的平均值,在洋中脊玄武岩中为0.70280,海岛玄武岩为0.70386,岛弧玄武岩为0.70437,大陆玄武岩为0.70577。
除了用于研究成岩和成矿物质来源外,(87Sr/86Sr)0还可用来划分岩石的成因类型。如花岗岩分类:S型花岗岩的(87Sr/86Sr)0大于0.707;I型花岗岩的(87Sr/86Sr)0小于0.707。
锶同位素组成亦可用来指示壳、幔物质或两端员物质的混合作用及混合比例,例如,Faure(1986)推导出判断壳-幔两元混合方程如下:
地球化学
式中:RM代表混合物中87Sr/86Sr比值;wA、wB分别代表端员A和B的质量分数,wA+wB=1;RA、RB分别代表端员A和端员B原子丰度的87Sr/86Sr比值;XA、XB分别代表端员A和端员B的Sr含量(质量分数)。如果所研究样品是两端员混合作用的产物,则通过确定两个端员组分中原子丰度的87Sr/86Sr比值和Sr的含量(质量分数),可求解两端员混合的比例。式(6.24)也适用于其他同位素体系。
另外,锶同位素在研究沉积盆地演化、锶同位素地层学和环境等方面也有指示意义。
相关文章